当前位置:MFC金属板材成形网 > 正文

大型冲压机的有限元分析和设计优化

2020-02-28 14:10:46 来源: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收藏
导读: 某冲压机结构特殊,为保证设计的可靠性,利用有限元 ANSYS 仿真方法对其初始设计方案进行静态分析。 针对冲压机的受力结构,建立了大活塞模型和机体外架模型,通过分析大活塞和机体外架的应力应变情况,找出了原设计方案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文: ,邱全富(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0 引言


某专用冲压机,在初步设计中,6 个缸体由 12 根拉杆联接,缸体底部有通油孔,腔内有活塞。 6 个活塞在导向机构的作用下,实现同步的伸缩运动。 冲压机的一个缸体与地面接触,6 个油孔通入 170 MPa 高压油,活塞同步向冲压机中心移动挤压磨具,达到成型目的。该冲压机结构特殊、尺寸较大,也无类似工程经验可供借鉴。 为保证冲压机设计的合理性, 笔者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变形和应力分析,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


1 有限元模型建立


1.1 模型建立方法

在工作过程中,该冲压机主要受力结构为拉杆、主缸体和大活塞。因此,建立大活塞模型和机体外架模型 (去除大活塞及与大活塞相连的导向机构后的冲压机机体模型)2 个模型。由于冲压机关于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可将模型进一步简化。 即,中间水平布置的任意两缸体模型各取 1 / 4,将它与其共同相连的拉杆作为机体外架模型。 选用 SOLID185 实体单元建模,如图 1 所示。 在处理非线性塑形变形强化时,按Rice 强化规则建立材料的塑性强化模型。

1.2 网格划分

大活塞采用智能网格划分, 网格粗糙度等级为 6 级,如图 1(a)所示,机体外架整体网格控制在 30 mm,局部进行细化,拉杆网格尺寸为 50,mm,如图 1(b)所示。

1.3 模型材料特性

冲压机的活塞、 缸体和拉杆所用材料分别是 42CrMo 调质、30CrNiMo 调质、20CrNiMo 调质,其特性参数如表 1 所示。


2 模型静态分析

对模型进行静态分析求解, 包括模型的线弹性分析以及非线性塑性分析。

2.1 加载方式

载荷的施加分 2 步:(1)用 170 MPa 工作压力施加到载荷面,写入载荷步文件;(2)用 0 MPa 工作压力施加到载荷面,即清除载荷,写入载荷步文件。

最后,从载荷步文件中求解。

2.2 大活塞的应力和变形分析

为防止大活塞内部出现看不到的节点应力状态,对模型的所有节点按照应力大小排序。图 2 为大活塞应力云图。

可知, 大活塞所有节点的应力值均未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815.42 MPa)。其中,应力较大节点位于大活塞与工件的接触面上和大活塞内部两小活塞的通气孔交叉处。从冲压机的工作要求看,大活塞内部的两小活塞通气孔有轻微破坏, 但不影响使用。大活塞端面固定有磨具等附属结构,应力会分散到整个端面上,少量过载不会引起端面破坏。

受缸体的束缚,大活塞的径向变形很小,可忽略不计。 若轴向变形较大,将影响加工件的尺寸。 通过计算,大活塞的轴向最大位移为 0.555X103mm 按照设计要求,大活塞上小活塞导向套装配孔的直径为 1300.043mm。经查看,导向套装配孔变形的数量级为106104mm 由此可知,大活塞各部分变形量较小,该部分设计合理。

2.3 机体外架的应力和变形分析

2.3.1 机体外架的应力分析

3 为机体外架应力云图。 由图 3 可知,机体外架应力最大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模型内腔表面 R30 圆角、拉杆、拉杆圆头与拉杆沉头孔的接触区域及附近。

(1) 缸体内腔表面应力分析。按照图 4 选取内腔表面上的节点,并定义为作图路径。该路径上的应力分布如图 5 所示。由图 5 可知,缸筒内的表面应力值普遍偏小,较大的值集中在圆角上,并且最大应力值小于 650 MPa 小于材料的屈服应力 835 MPa 因此,该结构强度满足要求。

(2) 拉杆应力分析。拉杆的 2 个圆头受到缸体的拉力作用,其他部分不与缸体接触,且其各个截面形状相同。因此,取拉杆中心截面上的所有节点查看应力状态。 经计算,最小应力值为 630.18 MPa,最大应力值为 730.13 MPa,较接近材料屈服强度 785 MPa。

因此,拉杆安全系数较低,应进行优化。

(3) 拉杆圆头和沉头孔接触区应力分析。该部分可分为缸体拉杆沉头孔底面与拉杆圆头接触区和未接触区两个区域。在接触区,由于接触面上所受应力大小相等,且孔面网格较小,因此选用孔底面的节点进行分析。在局部坐标系下,从拉杆圆头与缸体接触面的外圈开始,依次向内定义各圈的路径。各路径的应力分布如图 5 所示。由图 5 可知,拉杆圆头与缸体接触面外圈节点的应力值都较大, 整体波动幅度较大,且存在应力集中情况。拉杆圆头与缸体接触面的中圈节点受内外侧节点共同的影响, 应力值波动也较大,但没有出现应力值特别大的点。 另外,此部分已呈现出关于模型对称面较对称的趋势。 拉杆圆头与缸体接触面的内圈节点应力值曲线变动相对光滑且平缓,已能明显看出缸体模型对称面对称的趋势。综上可知, 拉杆孔受力端面从外圈向内圈逐渐变得规则,内圈节点的应力值整体不大。 即在工作时,内圈表面不容易遭到破坏。 但由于内外圈应力相差较大,需要通过改善应力分布状况,该结构才可以满足强度要求。

采取同样路径作图法分析拉杆圆头与沉头孔非接触区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如图 7 所示。由图 7 可知, 非接触区外圈节点位于拉杆沉头孔底面和圆周面的交线上, 内圈节点位于拉杆圆头和缸体沉头孔底面的交线上, 即拉杆圆头与缸体接触面的外圈节点。 该部分应力值较大, 已超出材料的屈服应力值(835 MPa)。

综上所述,拉杆圆头和沉头孔接触面部分应力集中严重,应进行结构优化,以降低节点集中应力值。

2.3.2 机体外架的变形分析

机体外架简化模型变形如图 8 所示。 由图 8 可知,拉杆上部的拉伸变形大于下部的拉伸变形;拉杆两端的节点位移变化较大;受力时,拉杆表现内凸,最大挠度为 0.5363 mm。

另外, 拉杆和拉杆孔的配合间隙为 0.05~0.142mm,配合长度为 260 mm。 在拉杆一端取 260 mm,节点最大位移差为 0.2676 mm,超出设计配合间隙。

2 设计改进


2.1 原设计方案分析
通过模型的静态分析可知:(1)大活塞的设计合理,强度和变形可满足使用要求。 (2)缸体底部与拉杆的联接部分设计不够合理。在受力时,拉杆圆头在拉杆拉力作用下相对于缸体有向上滑动的趋势,挤压圆头外侧的棱边和沉头孔底面, 使圆头外侧边缘线和沉头孔接触区出现较大的集中应力。(3)拉杆应力分布不均,安全系数较低。 (4)由于拉杆应力分布不均引起拉杆变形,使拉杆与拉杆孔壁接触。
2.2 设计方案改进
通过球面接触的方式将缸体和拉杆圆头联接起来,可增加接触面积,改善应力集中现象。 笔者重新细化此处网格,并进行加载分析后发现,缸体和拉杆的球面接触区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大多数节点应力值在 400~800 MPa 之间,少数节点超出了材料的屈服强度; 拉杆的位移有所加大, 计算挠度为0.739 5 mm; 拉杆和拉杆孔配合长度最大位移差为0.56 mm,超出设计配合间隙。 由此可见,球头结构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力集中程度,但效果并不理想。 若继续增大球头半径,将使球面接触的作用不明显,且不能精确保证球头部分的面接触,应力集中会加大。缸体与拉杆的球头接触应力分布不均可能是拉杆受力弯曲与拉杆孔接触引起的。因此,可对冲压机进行以下改进:(1)增加拉杆长度。 增加长度可降低拉杆的刚度, 拉杆轻度变形能够避免拉杆和缸体接触区的应力过度集中。(2)将拉杆和缸体的接触球形面改为锥形面。锥形面对拉杆的分力能够使拉杆向孔中心移动,一定程度上能平衡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情况。
综合了多种载荷分析后, 笔者选择将工作载荷降低至 140 MPa。 改进后,拉杆锥面和缸体锥孔的应力大小分布范围曲线如图 9 所示。

由图 9 可知,缸体锥孔和拉杆锥面的应力分布较均匀,但缸体锥孔的少数节点应力仍较大。 这是因为建模时省去了锥孔外倒角,致使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 在实际加工中,通过设置锥孔外倒角,可避免少数节点应力大的问题。 锥面上的应力值多集中在 200~400 MPa 之间,效果理想。 另外,拉杆的全长位移曲线显示,拉杆向冲压机内部发生了弯曲变形,最大变形量为 0.447 1mm。因改变了接触形状,该变形量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模型进行合理拆分,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冲压机应力和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冲压机外架存在应力集中和拉杆变形问题。 经综合考虑, 采用了增加拉杆长度和把拉杆与缸体的接触球形面改为锥形面的改进方案。改进后,缸体锥孔和拉杆锥面的应力大小分布较均匀, 锥面上的应力值多集中在200~400MPa之间,效果理想。 另外,根据相关研究成果, 笔者建议该冲压机的工作荷载应小于140MPa。

相关阅读: 知识类文章 MFC转载

分享到:

声明: 本网站为冲压和钣金业内信息集合和展示平台,欢迎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为行业人士提供参考,文章并不代表MFC的观点。书面刊用本站及MFC《金属板材成形》的原创文章,必须获得MFC的书面授权;电子平台转载,则必须注明作者和出处,对于盗版、冒名和不注明出处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后果,MFC保留追究的权利。

我来说两句(共0条评论,0人参与)注册 登录 |

  •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品牌展厅365天全天候线上展厅

推荐专题

 

微信公众号

冲压钣金门户

扫描或搜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