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1)”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融媒体中心成功举办,并通过九州云播平台在线直播。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处于“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本次发布会以“变局与应变之策——因势而变顺势而为,激发制造业发展新活力”为主题,面对当前挑战与希望并存的新形势,探讨中国制造业的“鼎新”之道。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李奇在致辞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我国制造业和社会发展都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在逆全球化的冲击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正日益突显;而少数国家以地缘政治和所谓的人权为由,对我们的贸易、科技交流实施日益趋紧的限制措施,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外部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可以预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过程中,主要国家在基础技术掌控、关键技术应用、颠覆性技术研发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断链”的风险短期内不会缓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会持续加大。身处变局,机工智库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专业研究机构,将继续植根产业,服务产业,为国家战略提供更坚实的智力支撑。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王瑞祥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处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五年”先后交接的特殊时刻,面临的困难挑战前所未有。机械工业正经历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亟需审时度势、保持定力,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王会长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识变应变,保持战略定力。研究行业的发展问题,需要把握发展大势,把行业发展放在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中来思考和把握。二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十四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双循环五个方面的发展战略。机工智库应充分发挥人才、信息、研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抓住行业发展的方向性、关键性问题加强研究,力求多出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三是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为全面开启新征程做出贡献。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战略抉择。机械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何立足自身,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精准施策,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上加以研究,提出思路和措施,不断为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贡献力量。期待机工智库成为中国机械工业的高级参谋和智囊,多出高水平的成果。
会上,机工智库研究院围绕“变局与应变之策——因势而变顺势而为,激发制造业发展新活力”的主题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机工智库研究员鲁欣分享了以“复杂经贸环境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策略选择”为题的研究报告。他指出,当前,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制造业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大“变局”。各国纷纷推出相关战略、加强科技竞争、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一切都源于产业技术的变革,数字技术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给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贸易、投资等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整个世界正处于新老规则交叉的混沌期。
在上述变局中,我们需要梳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各种经贸风险。这就包括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风险,投资审查风险,贸易风险等。尤其是出口管制,会影响供应链安全。出口管制涉及电子、电信、AI领域的企业最多。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出口管制制裁黑名单不断扩大,中国大陆被纳入实体名单的数量猛增,给我国制造业进口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此同时,关注美国出口管制批准了什么,否决了什么,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哪类产品对外需求大,哪类产业是亟待加强的。
针对上述风险,机工智库建议的策略选择包括: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高风险应对意识,稳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尽快开展我高危行业及实体涉美管制物项的评估与应对,加强合规体系建设。
机工智库研究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助理司建楠在题为“探‘底’制造业产业基础”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产业基础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从底层架构看,衡量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的关键离不开三个重要方面,即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人才队伍。
从创新能力来看,底层基础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共性技术平台交叉布局、资源分散等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试验验证平台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高端装备的技术熟化和产品迭代。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重主机、轻部件的发展思维导致重点领域核心部件无法满足整机配套需求,关键领域“短板”长期存在。从人才队伍看,目前,装备制造领域亟需的高、中、低端人才供给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短缺,中层管理人才断档,大国工匠亟待培育。
机工智库建议,“十四五”期间,从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人才队伍三个维度来夯实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要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双“平台”建设,要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布局一批试验验证平台,通过推进双“平台”建设,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工程化能力,夯实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支撑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机工智库研究员赵娟发表题为“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企业的变与不变”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工业4.0的兴起,全球已进入以万物互联、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智能主导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叠加疫情、逆全球化和价值重构等形势,我国也正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毋庸置疑是数字经济发展下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基于此,为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培育一批世界级的先进制造领先企业当是应然之举措。
为实现中国先进制造企业的世界级领先发展,应从战略转型、创新引领、智造适配以及生态进化四个维度探索领先之道。战略转型维度上,制造企业要在坚持领先发展宏大愿景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向生态战略的转型;创新引领维度上,制造企业要在坚持技术研发不变的基础上强化技术投入的精准度、在坚持产品端创新不变的基础上强化制造端根部技术掌控力;智造适配维度上,制造企业要在发挥超大规模制造优势不变的基础上强化超大规模智能制造和定制生产对于需求的适配;生态进化维度上,制造企业要在坚持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不变的基础上强化基于场景平台的生态进化。
机工智库研究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先进制造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机工战略工作室负责人陈琛分享了“变局下的产业重构逻辑与要素”。目前,在物理世界之下,巨大的数字洪流正在袭来。对于制造业而言,围绕数据创造新的价值也成为重要议题。当前制造业发展中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都受到限制,数据作为新的资源进入,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生产函数边界。更重要的是,在数据驱动条件下,生产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生产系统随之重构,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向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在复杂的经济技术环境下,中国制造有可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模式。这需要我们充分理解价值创造的本质。机工智库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在数字时代,价值创造已经越来越具有网络化的特征,各种产业链纵横交错、相互支撑,并最终产生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本质是新的价值网络的产生,替代旧的价值网络。构成这些网络线条的重要成分是资金流、知识流、数据流等,其中知识流和数据流是关键。
政府和产业界希望能够达到所设定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关注产品和技术本身,还需要关注支撑价值创造的网络,并针对性地“编织”价值网络。在新网络的构建中,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是两大主题,他们承载了大量的产业资源,具有创新突破的动能。机工智库在调研中已经发现各个行业中涌现了一批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他们在开展积极的转型,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或数据网络。一旦能够“结网”成功,他们将会在创新效率和制造效率上取得领先,甚至会重新定义价值的创造方式,成为真正的行业引领者。
再过两天,便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机工智库将怀着对党的无限深情,怀着产业报国的雄心壮志,认真汲取此次发布会中大家观点的交流碰撞,凝心聚力,继续为激发中国制造业新活力、实现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
声明: 本网站为冲压和钣金业内信息集合和展示平台,欢迎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为行业人士提供参考,文章并不代表MFC的观点。书面刊用本站及MFC《金属板材成形》的原创文章,必须获得MFC的书面授权;电子平台转载,则必须注明作者和出处,对于盗版、冒名和不注明出处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后果,MFC保留追究的权利。